戏曲、曲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因此,以音像制品为载体的戏曲、曲艺作品无疑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近十几年来,戏曲、曲艺(特别是曲艺中的古典类),由于传统剧目、曲词的陈旧,表现形式缺少创新,节奏缓慢,因而失去了不少青年观众。
这次评奖共有56家出版单位送选戏曲曲艺类音像制品167种,约480小时的节目。戏曲类涉及到京剧、评剧、粤剧、越剧等25个剧种。曲艺类涉及到相声、小品、京韵大鼓等14个曲种。
纵观送选作品,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1.系列工程。指那些投资大、规模大、有系统、成龙配套的作品。例如《中国京剧音配像精萃》、《中华地方戏曲经典大观》、《京剧经典大观》等。
2.个人专辑。指戏曲名家作品的个人专辑。例如《严凤英演唱精华集》、《于魁智老生唱腔专辑》、《刘宝瑞对口相声集》等。
3.拼盘。指数位名演员的作品合辑。例如:《越剧小百花十姐妹金曲》、《吕剧名家名段》、《京剧名家唱腔选》等。
4.戏曲舞台艺术片、戏曲电视剧。例如川剧《山杠爷》;评剧《小女婿》;花鼓戏《讨学钱》;绍剧《翠姐姐回娘家》等。
总体来讲,系列工程作品比重大,单本精品比重小;传统剧目传统段子比重大,现代内容的作品比重小;旧有录音录像资料整理加工的作品比重大,新创作新播录的作品比重小。
总共有19种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7个,选题奖4个。
这些获奖作品代表了这次送选作品的主流,体现了五大特点,那就是主题积极健康,民族风格浓郁,演员表演精彩,读者定位恰当,制作质量优良。
例如《中国京剧音配像精萃》,是用现代技术手段,将著名京剧老艺术家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演唱的录音,选择优良版本,进行加工整理,组织他们的亲传弟子或后代,在老艺术家的具体指导下,根据前辈的表演对口型录像,力求再现当年名家好戏的风采。
《中华地方戏曲经典大观》、《京剧经典大观》、《中国川剧戏典》、《粤剧戏宝》、《曲坛荟萃》等,尽管多是对旧有录音录像资料进行整理加工的作品,但所选作品是极具保留价值的传统文化成果,如京剧张君秋的《女起解》、豫剧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曲艺骆玉笙的京韵大鼓等,由于许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的谢世或因年老体弱不能登台,这类作品具有了盖世绝唱的性质,它的出版,也使这些老艺术家的表演艺术得以永远流传。
个人专辑、名家名段拼盘也都极具特色,值得一提的是《于魁智老生唱腔专辑》,这个专辑一共三盘盒带,录制质量及包装装潢都属一流,特别是录制层次清晰,是同类作品中不多见的。
而在戏曲电视剧方面,依花鼓戏传统剧目《讨学钱》改编拍摄的戏曲电视剧,在充分调动现代科学手段表现传统戏曲方面是个很好的范例,为戏曲赢得青年观众打开了思路。
可以说,从获奖作品来看,各出版单位在出版戏曲曲艺类音像制品上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纵观这次送选作品,虽然在品种、数量、制作质量、题材体裁诸方面均有相当实力,但与音乐歌曲、影视作品相比,仍显得份量不足。
首先反映出多数出版单位在戏曲曲艺类作品中投资少,因此重点多放在旧有录音录像资料的整理上。而由于当时拍摄这些资料时的技术条件的限制,又由于保存年久磁性减弱,尽管做了技术处理,但声音质量和画面清晰度仍达不到现在用高技术设备拍摄录制的水平。
其次,在新拍摄或新录制的作品中,也反映出有的录音师盲目使用录制流行歌曲的技术手法录制,以至音响效果失去戏曲风格;一些切换导演不懂戏曲,以至在拍摄中切掉了一些表演艺术家的精彩绝活。
第三,有些作品版权页不规范,版号使用混乱,错别字过多。有一部戏曲电视剧,其封面多达五处严重文字错误,其中包括主演的名字。反映编辑人员的粗心。
第四,从发行量的统计上看,还远远达不到要求。起码反映出广大喜爱戏曲曲艺的农村读者还没能接触到这众多的戏曲曲艺类音像制品。应当说发行量还大有潜力可挖。
五、几点建议
1.一些大的系列出版物,还应继续充实、完善,使其名副其实,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料库。
2.加大投资力度,出版近十几年戏剧舞台涌现出的剧作精品,出版当前活跃于舞台的有成就的中青年优秀演员的作品,为造就21世纪民族艺术人才而努力。
3.提高编辑人员素质,加强编辑人员的责任心。以新颖的角度、出新的方法,编辑出既令戏曲曲艺爱好者所喜爱,又为广大青少年读者所接受的戏曲曲艺音像制品,创造一种尊重民族艺术,尊重民族艺术家的好风气,从而实现“振兴京剧乃至整个戏曲和民族艺术”的目的。